阿破之文学>穿越历史>一个娱乐帝国的诞生 > 第一三九章 发布会续
    幕布出现了一个动画效果,四翼天使飞过。化为一个很正统的长方形软件客户端。

    “看起来功能很多,估计会提供下载吧?没下载真心不方便,坐地铁上班路上就要耗几十的流量。”

    “难说,方晓做事谁也猜不到。”

    “要是不能下载收个毛费啊!”

    方晓没有急着去讲解收费版的功能,而是说起了另外一件事:“两个月前。我收购了邻听音乐,随之而来的除了200万注册用户之外,还有80万首正版音乐的授权合同,不过这80万首音乐,有50万被我解除了合同,也就是说,蜻蜓音乐的曲库里现在只有30万首音乐,当然还有我们f&q的170多首音乐。”

    “这被接触合同的50万首音乐里,有38万首是英文歌,并非我不喜欢英文歌,也不是这些英文歌不好,而是我想先专注做华语音乐,因此喜欢英文歌曲的歌迷们就不要掏钱升级做会员了……剩下的12万首,则是质量低劣的垃圾歌,这个‘垃圾歌’不是我说的,而是我们公司的专家组鉴定的。”

    方晓抬了一下手,幕布上出现一排专家的照片和简介,他解释道:“专家组一共有25人,成员包括专业音乐学校的老师、优秀毕业生、音乐人、乐评人以及媒体人,之所以成立这个专家组,是因为在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里,在免费无处不在的环境里,很多听众都缺乏分析和判断什么是好音乐的能力,而垃圾音乐不仅会撑坏听众的耳朵,还会埋没了很多真正的好音乐——既然都收费了,再拿垃圾歌冲门面说不过去,所以我就把这些歌都退掉了。”

    方晓指了指幕布,切换出了蜻蜓音乐2.0的第一个功能:音乐人追踪。

    “专家组负责筛选音乐,而引导听众去发现音乐,则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,大家都知道,做流媒体音乐,引导听众去发现音乐这一环非常关键,有的用机器算法,有的用社交推荐,有的用场景选择,蜻蜓音乐用的是艺人主导+社交推荐混合的方式,因为流媒体音乐什么都好,但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它会埋没音乐人。”

    “在唱片时代和下载时代,音乐人是主导,听众通过他们去寻找相似的音乐,而在流媒体这里,音乐和音乐之间的关联,先是音乐本身,其次才是音乐人……你们看,我开着蜻蜓音乐听歌,听着听着,听到了一首好歌,但我不会去记住这是谁唱的,因为只要点一下红心,收藏这首歌,接下来系统会自动推荐风格类似的歌曲给我,我要的只是音乐,无关音乐人……”

    “我们的专家组在鉴别音乐的同时,会给它们填上各种标签,作词人、作曲人、歌手、专辑名、情歌、伤感、热血、失恋、安静、钢琴、小提琴、高音、工作、咖啡馆等等。从创作人到音乐类型,从伴奏乐器到适用场景,统统包含在内,这些标签被我称之为‘音乐基因’,每一首歌有300多种标签。”方晓对照幕布上的内容。一一解释道:“大部分标签都是隐藏的,而音乐人是可以追踪的……比如这样,收藏《青花瓷》之后,在歌单里就会看到作曲作词和歌手的名字,点击名字,可以进入他的页面。里面会有详细的介绍以及所有的作品……”

    观众发出整齐的吸气声——那下面出现了长长的一排作品列表,每一首作品后面都有一串数字标注红星收藏量,即使最下面的歌曲,数字也超过了百万。

    “触目惊心啊!”

    “是啊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方晓居然有这么多作品。”

    “要是没有盗版,方晓估计卖专辑都能卖成中国首富。”

    方晓切换了幕布上的内容,蜻蜓音乐旁边出现了eye&e的标志,他解释道:“这个页面可以和eye&e互通,不仅听众可以在这里收藏音乐人的作品,音乐人也可以在这里和听众互动,比如聊天。交流,宣传,发新作品……”

    在场有不少敏锐的记者立刻感觉到了其中的“阴谋”。

    “方晓这是要把蜻蜓音乐平台化?”

    “太狠了,这个功能要是做起来了,以后唱片公司就要被方晓捏着脖子了。”

    “何止捏脖子,这是直接抹脖子,一旦做起来了,音乐人根本就不需要唱片公司了。”

    “想法不错,但做起来很难,听众要先交钱成会员。然后还要以随机的方式听到了某个人的作品,才能去追踪,门槛太高了,这样一来,新出道的和不知名的音乐人很难汇聚足够的人气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你反过来想。就是因为门槛高了,所以每一个追踪而来的听众,都是忠实的粉丝,愿意掏钱买他的音乐,我记得有个理论说艺术家只要有1000个愿意掏钱买他作品的粉丝,就能活的很滋润,安心搞创作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功能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