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朱突然说的这番话,让周乾反而更加的有了激励,爷孙两人谈的更加高兴。

    当初爷孙两躺在一张床上时,都会这样不断的抛出问题,讨论问题,然后解决问题,再总结规律,然后寻找最正确的答案。

    这一次,是今年去嘉兴,凤阳两地以来,爷孙两聊的最熟悉的一次。

    “但是皇爷爷,孙儿得先去推销孙儿的无烟煤,不仅造福百姓,还能靠着煤好好的赚一笔。

    凤阳如今的条件也确实差,孙儿只能尽力而为。”

    周乾没说几句又开始诉苦。

    朱元璋听的明明白白,自己这大孙子脑子精明着呢,随后他又抛出难题问道:“你说凤阳可以培养工匠,农官学士这些,但是你知道凤阳最根本,最头疼的问题在何处?”

    周乾听到这话,也不作假,恭恭敬敬的说道:“孙儿以为,凤阳一带最大的问题在于淮河水患。

    若是淮河的水患不除,那绝对是最大的问题,总不能让大家在发大水的时候划着小船到处跑吧。

    孙儿打算等制造局修建,再从工部挑选些擅长水利的官员好好研究淮河与黄河的水灾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也是个有脑子的人,听到自己大孙雄心壮志,确实是好事。

    但是他也直摇头,淮河水患多年来从未解决过,没人能治理,所以对周乾的建议,并不是特别有信心。

    只是朱元璋也不愿意打击自己大孙的心情,笑道:“咱支持你。”

    但随后朱元璋也想到一个人,那就是朱允炆,当初朱允炆也是这么和他说过的。

    只是朱允炆唯一不同的是,他不喜欢和工匠,手艺人,武将搞在一起。

    朱允炆喜欢读书人,所以那时候也不理解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,为何总是有机会就跟这些人待在一起。

    没想到自己大孙反而喜欢这些。

    见到朱元璋不说话。

    周乾笑道:“如今,大明朝的平均土地可以产粮三斗多,而加了肥料和农家肥后,平均每亩地可以达到六斗。这只是普通农田。

    如果用了大棚里出来的种子,恐怕就不止这些,到那时百姓不用再喝什么稀粥,更不用勒紧裤腰带。会达到年年有余粮。

    遇到天灾人祸,也都是可以抵挡过去的,有了余粮才有闲钱,这样大明读书识字的人也会越来越多,若干年后家里也会出个读书种子。”

    “看起来都是小事,可百姓不就是计较这点儿小事吗,若是千千万万个百姓,每人家里多几斗粮,几块肉,对于大明来说,就是惊人的数字,况且……有吃有喝,谁还会造反呢。”

    周乾道:“摊丁入亩,商税,士绅纳粮这些都是为了百姓过好日子,如果能将这些好处多多普及,相信造反的百姓会越来越少。”